三流行病学
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宿主范围比较广,主要引起家鸭和鹅感染,也可引起雉鸡、火鸡、鹌鹑、天鹅和鸽感染发病。但自然条件下以鸭最易感,樱桃谷鸭、丽佳鸭、麻鸭、番鸭等均可感染发病。RA主要感染的日龄在1~8周,其中2~3周龄的鸭发病最严重。5周龄以下雏鸭一般在感染出现症状后1~2日死亡,5周龄以上的鸭逐渐产生抵抗力,感染后可能存活较长时间,耐过鸭往往因发育不良、生长受阻成为僵鸭或出现神经症状。1周龄以内幼鸭也较少发病,可能是体内存在有母源抗体。近年来,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发病日龄有向幼龄化和大龄化发展的趋势,张国红曾报道65日龄的樱桃谷鸭发生本病,且发病率达85%。程安春曾报道1周龄内的幼鸭及90日龄种鸭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并提出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疫点”特征和种源关系,而且一旦发生很难彻底根除。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差较大,发病率为5%~90%,死亡率为5%~75%或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感染日龄、新老疫区、卫生和饲养管理条件等密切相关。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阴雨、潮湿、低温的冬春季节较为多见。其发生、流行以及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如气候冷热骤变、昼夜温差大、转群、饲养密度过高、场地潮湿肮脏、饲料配比不当、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长途运输应激、其它病原微生物并发感染等,均能促进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本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刺破的足部皮肤伤口等多种途径感染,特别是脚蹼伤口最易感染。被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以及尘土是主要的传播媒介。Charles认为火鸡场内鸟类的频繁出入可促进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传播,而且从火鸡饲料的鱼粉中分离到鸭疫里默氏杆菌。
四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鸭传染性浆膜炎在临床上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表现形式。其中最急性型表现为突然死亡。急性型发病时间为1~3日,一般发生于3周龄左右的雏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步态不稳、头颈歪斜、常伏卧,不愿走动,通常情况下,在眼部和鼻腔有粘液性或浆液性的分泌物流出。周红良等()通过试验表明,部分试验鸭会出现痉挛、下痢、死后角弓反张的临床症状。而慢性型传染性浆膜炎,其病程较长,最长可以达到42日,这种表型主要发生于6周龄左右雏鸭,耐过鸭多成僵鸭,生长受阻,体重逐渐减轻,逐渐衰竭死亡。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主要剖检变化为心包膜、肝脏、气囊壁等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同时在渗出物表面还有异嗜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存在,病程长的病鸭中,在渗出物表面还会有成纤维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存在,表现为干酪样物质。患有传染性浆膜炎的病死鸭,在其鼻孔和喙部经常会见到污浊物,挤压鼻孔,会有分泌物排除。各脏器的具体病变情况如下:
心脏:心脏的主要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膜增厚,心包膜的表面有一层灰黄色或者灰白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液增多;个别病程较长的病鸭,在心包腔内有淡黄色的纤维素样渗出,严重的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随着病程的发展,心包腔中有干酪样的纤维素渗出。组织学变化表现为心肌细胞有颗粒变性,横纹逐渐消失,个别心肌细胞之间会有单核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浸润。
肝脏:肝脏肿大、质脆,呈棕红色或土黄色,表面覆盖一层灰黄色或灰白色的纤维素样渗出物,很容易将其与肝脏剥离。在患有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同时,如果继发感染了大肠杆菌,肝脏表面的纤维素膜会逐渐增厚,颜色呈灰白色。急性传染性浆膜炎病死鸭,同时胆囊里面的胆汁会变得浓稠,在肝门静脉的周围会看到异嗜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气囊:气囊壁变厚而浑浊,在其表面会出现数量不一、大小不均的灰黄色或者灰白色的纤维素样渗出物。同时在渗出物的表面,经常会有单核细胞出现。慢性病例,在渗出物表面还有见到成纤维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
脾脏:脾脏呈紫黑色,肿大呈大理石状,有的病例其表面有一层纤维素样薄膜。切开脾脏,其白髓和红髓的结构变得不清晰,个别病鸭的脾组织细胞变性坏死,淋巴细胞逐渐减少,脾小体的数量逐渐消失,异嗜性白细胞的数量较正常鸭增多。
脑:有神经症状的病死鸭,脑膜增厚、水肿,在脑膜外层有一层纤维素样渗出物,将脑组织和脑膜粘连在一起。在纤维素样物质的表面有异嗜性粒细胞。脑膜的血管逐渐扩张,红细胞大量堆积,血管的周围还会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输卵管:有的病例出现输卵管炎,表现为输卵管肿胀,有大量干酪样物质堆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