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注为经穴名(ZhōngzhùKI15)。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中注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中即中间,注即灌注,肾经之气由此灌注中焦,故名中注。中注穴主治肝肾及二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小便淋沥,腹泻不止,大便燥结,腰脊疼痛,腹痛,便秘,泄泻,痛经,现代又多用中注穴治疗卵巢炎,睾丸炎,输卵管炎,肠炎,卵巢炎,腰痛,结膜炎等。
出处《针灸甲乙经》:大便难,中注及太白主之。
穴名解中即中间,注即灌注,肾经之气由此灌注中焦,故名中注。
中,四方之中为中,有不偏之义。此处指中衣、五中。注,有灌注、转注之义,又附着之意。《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所注为输”,张介宾注:“灌注也。”中衣即内衣。《释名·释衣服》:“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仪礼·即夕》:“妇人则设中带。”《伤寒论》烧裩散条:“取妇人中裩近隐处烧灰。”着内衣与系中带,使之附着而不脱落。五中,即五脏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五中所主,何脏最贵。”《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指穴在中衣所附着之处,与水谷之气由此分注于五脏也。本穴以任脉之阴交及足阳明之外陵相平,内应胞宫、精室,而肾之精气,藉本穴以达胞中,是相火注入丹田之所,因名中注。
特异性中注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所属部位下腹
中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中注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中注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另说在脐下0.5寸,旁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1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
穴位解剖中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大赫。为第十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缘→腹直肌。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1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第11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下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
功效与作用中注穴具有调经止带,通调腑气的功效。
中注穴有理肠通便的作用。
中注穴系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主治月经不调,腹痛,便秘。取此穴可使精气内注,犹调之以肾水,俾通润四围脏器之燥也。本穴位于肓俞之下,即借肓膜传导,而注之以精气也。
主治病证中注穴主治肝肾及二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小便淋沥,腹泻不止,大便燥结,腰脊疼痛,腹痛,便秘,泄泻,痛经,现代又多用中注穴治疗卵巢炎,睾丸炎,输卵管炎,肠炎,卵巢炎,腰痛,结膜炎等。
中注穴主治肝肾及二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小便淋沥、腹泻不止、大便燥结、腰脊疼痛等。
现代又多用中注穴治疗卵巢炎、睾丸炎、输卵管炎、肠炎等。
1.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卵巢炎,输卵管炎;
2.其它:睾丸炎,肠炎,腹痛,便秘,腰痛,结膜炎。
刺灸法刺法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针感可向上传导。
注意:中注穴应缓慢进针,以免伤及大肠。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艾条灸中注,每次5~15分钟,可治腹痛、便秘、腹泻、月经不调等疾病。
配伍中注穴配支沟、足三里,有调三焦,理肠腑的作用,主治腹痛,大便秘结。
中注穴配次髎、三阴交、有健脾活血,理胞宫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中注配太溪、中极,治膀胱炎。
中注配天枢、关元、支沟,治便秘。
中注配关元、命门、三阴交、关元俞,治月经不调。
按摩按揉中注穴可治腹痛、便秘、腹泻、月经不调等疾病。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针灸聚英》: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泄气,上下引腰脊痛,目内眦赤痛,女子月事不调。
《备急千金要方》:主少腹热,大便坚。
《针灸大成》:主目内眦赤痛,女子月事不调。
经穴别名·中注中注为经穴别名,即中渚穴。出《针灸甲乙经》。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