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县的生态竹林致富路
一根竹子意味着什么?
在田东县,竹子成为以工促农、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纽带。
2007年以来,田东县种了18万亩竹子,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有效地治理了大石山区水土流失的问题。按现价算,竹子产业年产值近4亿元,4.6万户竹农每户每年收入约8000元,其他综合效益也在不断地增长着。
上山种竹拓富路
我种了300亩竹子。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思林镇英竹村农民吕进严说, 竹子卖给竹浆厂制浆造纸,一亩年可收入1500元左右,竹子砍了又长出来,连续收获几十年没问题。
英竹村目前已种植5000亩竹林。 种竹子后,村里一条以前经常断流的小溪现在不断流了,各种各样的小鸟也越来越多。 吕进严告诉,他还准备在竹林下养生态鸡,发展林下经济。
对于习惯了种玉米、水稻和甘蔗的吕进严和英竹村其他村民来说,是怎么走上了种植竹子这条路的呢?
吕进严说自己当初种竹子是赶鸭子上架,看到镇里干部送来的免费竹苗,觉得不种枯死太可惜了,于是就卷起铺盖上山,白天挖坑种竹,晚上就住山里。那时正值种甘蔗的季节,妻子一个人在地里根本忙不过来,多次催他放弃竹子回来帮忙种甘蔗。 我舍不得这些竹苗,坚持要种完才下山,她当时很生气,甚至说要和我离婚,现在她没话说了,满山竹子都成了她的钱袋子。 吕进严笑着说。
吕进严种下竹子不久就与竹浆厂签订了收购合同。在他的带动下,英竹村村民们开始大量种植竹子,最终使英竹村成为竹浆厂的一个重要原料基地。
田东竹子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山上竹海,山下蔗海 发展战略的实施。田东右江两翼主要是大石山区,土地贫瘠,常年干旱,石漠化严重,当地农民生活很困难。大石山区难以种植其他作物,而竹子生长能力强,一次种植多次砍伐,收获期可长达数十年。同时,竹子种植对改善区域小气候,保土保水有积极作用。甘蔗也是如此,耐旱性强,适宜在荒坡地带种植,是山区群众传统的种植作物。
从2007年开始,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田东县提出 山上竹海,山下蔗海 的发展战略,依托南华糖业和金荣纸业两家龙头企业,在农村建立原料基地,村企互动,以工促农,共同发展,计划每年种竹子5万亩,到2012年建成30万亩竹子基地,以及年提供原料蔗200万吨的甘蔗种植基地,发展农户+甘蔗+糖厂+纸厂、农户+竹子+纸厂的工业模式,促进工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生态改善产业兴
在金荣纸业公司,看到原料堆场里堆满了当地农民送来的竹屑。农民砍完竹子会在附近的加工厂将竹子粉碎后送来公司。公司工会主席黄文远告诉,公司是一家造纸能力达40万吨的龙头企业,目前,带动了种竹农户4.6万户,对竹子的年需求量已达25万吨,而到 十二五 末,至少需要50万亩的竹子基地才能满足需求。
发展竹子产业在田东县也碰到了不少困难。种竹子要4年以后才能砍伐出效益,对于习惯了当年种植当年收成的农民来说,说服他们种竹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田东县副县长吴风雷说,为了鼓励农民种植竹子,政府与企业联袂发力,让农民有看得见、摸得着、到得手的好处,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大种竹子、种好竹子的主观能动性。
田东县林业局局长陆学行向介绍了当地扶持竹子产业发展的措施:免费提供和运输竹苗、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免费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服务;竹子种植前三年,每亩每年给予80元的护理费;金荣纸业公司与竹农签订鲜竹收购合同;整合部门支农资金,建立12公顷的竹子苗圃,引进人才自己培育适宜大石山区种植的新品种,可以一年四季种植,保证了80%以上成活率。
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的全面扶持下,很多农民原先不想种后来争先恐后地种;原先想种竹的人四处找竹苗现在则有刚研发出来的新品种供他们选择;原先只有几个农民、几家企业建立种竹基地,现在种竹大户到处可见。
在林逢镇德利村,见到了种竹大户梁吉民。他现在种有1000多亩竹子,有10万多丛。按每丛每天一分钱收入保守地计算,一年就有几十万元的收入。每天梁吉民都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望望竹林,摸摸竹子,这让他感到很满足、很幸福。
就这样,田东县的大小荒山,房前屋后,江河两岸都插满了绿色的竹子,3年多时间种了18万亩。农民见种植竹子有钱赚积极性就更高,种得越多收入越高,同时森林覆盖率就越高。 山上竹海 就这样一方面提高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为石山和荒坡披上了绿装,改善了石山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此外,还源源不断地为农林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原料,成为生态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