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越来越冷,又到了穿羽绒服的季节。但市面上的羽绒服从价格到款式,看得人眼花缭乱。
到底什么样的羽绒服才是真的保暖,怎么能买到便宜又质量好的羽绒服?今天,一起来给大家讲清~
一个关键词读懂羽绒服新国标
今年年初,我国发布了GB/T-《羽绒服装》标准(以下简称为“新国标”),并于4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新国标最大的亮点是把“含绒量”修改为“绒子含量”。
“绒子含量”和“含绒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这个修改又代表着什么?
绒子:朵绒、未成熟绒、类似绒和损伤绒的总称,呈蒲公英小伞状,比较蓬松,是一朵羽绒中最优质的部分。绒丝:朵绒上掉下来的单丝,呈一根一根的丝状,没有蓬松感。
可以看出,虽然新国标和旧国标都规定“明示量50%即为合格”,但从“含绒量”到“绒子含量”的改变,无疑对填充羽绒的品质要求更严格,也将羽绒服的标准提高了。
以往旧国标要求的“含绒量”,里面既有绒子还有绒丝,这就给了一些不法商家可趁之机,他们会在羽绒服里填充很多绒丝废料,并将其计入含绒量中。表面看标签里写着“含绒量90%”,价格也被炒得很高,然而等买回去才会发现,所谓的高品质羽绒服竟然一点都不保暖。
因为从科学角度来看,在羽绒服中实际发挥保暖作用的是“绒子”,新国标实施最大的区别就是让没有保暖作用的绒丝废料不再计入含绒量中,而是单单看绒子含量,只有绒子含量超过50%的,才算是合格的羽绒服。
如何正确选购羽绒服?
影响羽绒服保暖程度的三个因素:绒子含量、充绒量和蓬松度。
绒子含量已经讲明白了,接下来就是充绒量,也即一件羽绒服中填充的全部羽绒总重量。
在羽绒服选购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旧国标中的“含绒量”与“充绒量”弄混。“含绒量(旧)”的衡量单位是百分比,而充绒量的衡量单位是重量,即克数。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在旧国标还是在新国标中,都没有规定充绒量的最低标准。
这在购买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很多羽绒服,如果光看“绒子含量”好像还挺高,都上90%了,但因为充绒量太低,其实也不抗冻。
如果实在不知道充绒量怎么选,大家可以参考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祝炜的建议标准:
“一般初冬季节选择的轻薄款羽绒服充绒量在40-90克;一般厚度的短款羽绒服充绒量为克左右;中等厚度的为克左右;适合北方户外穿着的羽绒服充绒量至少要在克以上”。
最后则是蓬松度,它的定义是每单位羽绒的所储存空气体积的能力。通俗一点来说,羽绒储存的空气越多,保暖性能就越好。
目前来讲,我国的羽绒服标签中还不需要明示蓬松度。不过,在美国标准中,只要蓬松度>即可被认定为高品质羽绒。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
1.看羽绒服合格证上的执行标准是否为新国标GB/T-;
2.看绒子含量,绒子含量越高越好,最高为95%;
3.看充绒量,充绒量克数越大越保暖(但克数太大穿起来可能会太沉);
4.如果有的话,可以看蓬松度。蓬松度大于即为高品质羽绒,目前最高为。
羽绒服选购这些误区要避开
1)鹅绒的保暖性能优于鸭绒?——NO!
这个说法太过绝对了。
鸭鹅的生长周期越长,它的羽绒成熟度越高,保暖性也就越强。在种类相同的情况下,成熟度越高的禽鸟产生的羽绒质量越好;在成熟度相同的情况下,鹅绒的质量大多好于鸭绒,但值得一提的是,年龄老一些鸭子的绒会好于年幼的鹅的绒。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保暖性更好、更稀少也更贵的优质绒——绒鸭绒。
已知绒鸭绒蓬松度为,但它的保暖效果却可以媲美蓬松度的羽绒。而在DOWNMARK(加拿大羽绒协会发布的全球公认品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