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区“城郊型农业”铺就农民致富路
人均不足1亩耕地,且90%属浅山丘陵的山城区靠什么引领农民发家致富?山城区克服农业面积小,总量小,生产条件差等不利因素,发挥近郊优势,跳出“农”字抓调整,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引入市场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围绕城市发展农业、服务城市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 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丰富充沛的产业工人,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是山城区工业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该区借助城区辐射,依托城市工业资源,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之路。走进石林乡,沿汤鹤公路两侧星罗棋布的摆放着矿用绞车生产企业。从2002年8家增至目前的29家,从业人员1400余人,总投资超过9000万元,产值超亿元,整个行业的各项指标每年都以3至5倍的速度递增,已经形成了豫北最大的矿用绞车生产基地。“依托山城区资源型工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矿用绞车生产,实现了富民强乡新壮举。”石林乡党委书记郭金山深有感触地说。如今,石林乡的矿用绞车业,已经成为一个知名的品牌,已经形成了一种聚集效应,“豫兴”牌绞车、“金牛”牌绞车、“豪翔”牌树脂等产品远销全国21个省市。故县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红红火火,拥有7个经济实体,年产值达到1.3亿元,安排本村和外来就业人员600余人。其中金源纸业有限公司的高级文化纸生产项目就是瞄准了城市办公用纸的广阔市场空间。通过招商引资,企业与广东惠安纸业有限公司达成1000万元的投资协议,新上两条生产线,用于高档打孔纸生产,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在解决300多名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同时,农民年增收达700多元。像这样的例子在山城区农村举不胜举。鹿楼乡豫龙物资有限公司年产45万吨洗精煤项目、石林乡威尔斯金属镁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更是看准城区煤炭、金属镁等资源,拉长产业链条,实施配套生产,带富一方群众,走出了一条“以工带农、以工兴农”之路。 盯着市场看,围着餐桌转,如今山城农民瞄准城市“餐桌经济”蕴藏的商机,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活了农业这篇大文章。山城区有30万城市人口,市民“菜篮子、米袋子”对肉、蛋、奶、菜、果等农产品需求较大,山城区按照近郊农村发展市场,中郊农村发展蔬菜,远郊农村发展养殖林果的工作思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以耿寺为中心的15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由于品种对路,品质优良,大部分产品经过净菜包装远销深圳,亩产效益达到3000元;军王庄高科技示范园区已达到市级园区建设标准,并通过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亩均效益达到7000元以上。东扒厂老铁玫瑰科普有限公司300多亩玫瑰竞相开放,让鹿楼、故县等村200余农户乘上“致富快车”,大峪村的孔洞山药,牟山园区温棚葡萄、元泉村早熟丝瓜、罗庄的精品花卉、南唐宋村金针菇……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还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山城区还依托柳江畜禽有限公司、郭氏禽业有限公司、博龙禽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市场,发展城郊型养殖业。目前全区涌现各类养殖户700余户,形成寺望台、中石林等蛋鸡专业养殖区6个;鹿楼村、范坟村等五座30万只肉鸡养殖专业村5个。家禽年出栏272万只,年生猪出栏3.71万头,山、绵羊出栏1.7万头。今年第一季度全区畜牧产业产值达04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畜牧业的比重达38%,越来越多的农民正赶着牛羊奔小康。同时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引入市场机制,拍卖宜林“四荒”面积3.96万亩,并采取林果间作、林药间作等模式,做大做强林果业。故县桐岭精品林、西鹿花岭经济林、凉水井生态林等让山沟沟变成“聚宝盆”;肥泉500亩小杂果经济林、温家沟的2000亩甜柿、后柳江的1000亩香椿等林业基地成为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办市场、开饭店、跑运输......越来越多的山城农民投身第三产业,开始了二次创业。走进鹿楼乡胡丰村,大小运输车辆穿梭其间,一派繁忙景象。据统计,全村186户就拥有大型运输车辆100余辆,该村依托紧邻电厂、水泥厂的优势,全村90%以上的劳力都参与运输,户均年收入4万余元,成为颇有名气的运输专业村。鹿楼乡小庄村依托城乡结合部的优势,兴建天深家俱大世界、天泰国际建材港等11家专业市场,年上缴利税200多万元,年交易额1亿多元,安排1200人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建设专业村。大批农民走出田野“淘金”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 目前,全区涌现出金兰源大酒店、万源超市、草原兴发等农办个体实体300余家;前进路果品批发市场、长风农贸市场等10多个专业集贸市场为农副产品走向市场提供了充足的集散场所。大胡餐饮服务、陈家湾农副食品加工等各具特色、蓬勃发展的“专业村”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同时,山城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持“服务城市,富裕农村”,通过兴办企业吸收一批,发展三产带动一批,开展劳务合作输出一批,使2万多名农民扔掉锄头走上致富之路。